首页 美股快讯 正文

芝派到底在说什么?

飘渺九月
109 0 0
芝派呢,的确是一个大杂烩,有很多不同的经济学家,甚至观点都有很大差异,我只能说说,我学习过的芝派的理论是什么。
我学习过弗里德曼(芝派大佬 ,也是货币主义经济学派创始人),学习过张五常(科斯一脉 ,芝派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
那么,简单介绍一下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这二位是怎么说的吧。
弗里德曼的经济学方法论:实证经济学的核心地位
米尔顿·弗里德曼作为芝加哥经济学派的领军人物,其经济学方法论说的清清楚楚,其核心观点集中体现在1953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实证经济学方法论》(The Methodology of Positive Economics)中。
弗里德曼明确区分了“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并强调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其首要任务在于发展能够对现象做出有效预测的理论体系。
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开宗明义地指出:
“实证经济学在原则上独立于任何特定的伦理立场或规范性判断。正如凯恩斯所说,它研究的是‘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它的任务是提供一个可以用作对任何环境变化的后果进行正确预测的概括体系。其成就应根据它所产生的预测的精确性、范围以及与经验的符合程度来判断。”)

这段话清晰地阐明了弗里德曼对实证经济学的定位:
价值中立 :实证经济学不涉及“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的价值判断。
预测能力 :理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预测的准确性。一个理论是否“好”,关键看它能否解释现有现象并预测未知现象。
经验检验 :理论的有效性最终必须通过经验数据的检验。
弗里德曼认为,理论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它必然包含一系列假设,这些假设本身是否“真实”或“符合现实”并非判断理论好坏的首要标准。
关键在于这些假设能否引申出可被经验检验的、具有预测力的结论。他对此有著名的论述:
“Truly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hypotheses will be found to have ‘assumptions’ that are wildly inaccurate descriptive representations of reality, and, in general, the more significant the theory, the more unrealistic the assumptions (in this sense). The reason is simple. A hypothesis is important if it ‘explains’ much by little, that is, if it abstracts the common and crucial elements from the mass of complex and detailed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phenomena to be explained and permits valid predic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m alone.” (中文大意:“真正重要且有意义的假说,其‘假设’往往是对现实的极不准确的描述性呈现,并且,总体而言,理论越重要,其假设(在这个意义上)就越不现实。原因很简单。一个假说如果能‘以简驭繁’,即从围绕待解释现象的大量复杂细节中抽象出共同的关键要素,并仅凭这些要素就能做出有效预测,那么这个假说就是重要的。”)

这就是所谓的“F-Twist”或“弗里德曼转换”,即不以假设的真实性而是以其预测力来评价理论。
他用了一个著名的例子:优秀的台球手在击球时,其行为表现“仿佛”(as if)他知道复杂的物理学和数学公式,并进行了精确计算。我们并不需要假设这个台球手真的懂这些公式,只要这个“as if”假设能准确预测他的击球路线和结果,那么这个假设就是有用的。
弗里德曼对可证伪性的理解是什么呢?
弗里德曼的方法论与卡尔·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有密切关联,尽管他并非严格的波普尔主义者。
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的标志在于其可证伪性,即理论必须能够提出可能被经验事实推翻的预测。
弗里德曼强调,理论的“唯一相关检验”(the only relevant test)是其预测与经验的比较:
检验一个假说 有效性 的唯一相关标准是将其预测与经验进行比较。如果其预测与经验相矛盾(‘经常地’或者比替代假说的预测更频繁地发生矛盾),则该假说被拒绝;如果其预测未被经验矛盾,则被接受;如果它经受住了许多可能被证伪的机会而依然成立,那么人们就会对它抱有极大的信心。”)

这段话体现了弗里德曼的可证伪思想的核心:


可检验的预测 :理论必须能产生清晰的、可供观察和检验的预测。


证伪的可能:这些预测必须有被经验否定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发生什么都能自圆其说,那它就不是一个科学理论。


经验的裁判:当理论的预测与事实不符时,理论就面临被修正或被抛弃的命运。一个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不断经受住经验的考验。


“工具主义”倾向 :弗里德曼的观点带有一定的“工具主义”色彩。他认为理论是组织经验、进行预测的工具,其价值在于其有用性(预测力),而非其是否“真实地”描绘了现实的本质。
这使得他对假设的“不真实性”持宽容态度,只要这些假设能引出好的预测即可。
他进一步阐述:
“作为一组实质性假说的集合,理论的评判标准是其对于它意图‘解释’的那类现象的预测能力。只有事实证据才能表明它是‘对’还是‘错’,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暂时‘接受’其有效性还是‘拒绝’它。……检验一个假说 有效性 的唯一相关标准是将其预测与经验进行比较。 这里的核心依然是预测和经验检验。一个理论如果持续无法做出准确预测,或其预测被经验反复证伪,那么它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张五常深受弗里德曼以及科斯、阿尔钦等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其经济学方法论与弗里德曼有诸多共通之处。
张五常同样高度重视经济学的实证基础和预测能力。他经常强调经济学是“解释世事”的科学,而解释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能够对未来的行为或现象做出预测。他认为,理论若不能被事实推翻,就不是科学。
和弗里德曼一样,张五常也认为理论的检验在于其“含义”是否与事实相符。他说:“套套逻辑(tautology)不可能错,因此没有解释力;而有解释力的理论,必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
这与弗里德曼强调预测与经验比较的观点一致。
张五常曾说:“科学方法可分三部分。第一是现象或行为的观察。第二是根据观察,创立理论,把行为常规化。第三是把理论的含意(验证条件)用事实验证。弗老(指弗里德曼)的失误,是他漠视了第一项,认为理论的假设可以不真实,无关重要。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行为的假设当然是越真实越好。”(大意)
有几个芝派朋友找了几个张五常的文章截图,试图证明张五常是如何如何说,我当然是欢迎的,如果芝派朋友愿意放弃实证主义,这不是大好事吗?
但张五常的观点太清晰了。以下是来自张教授的演讲。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9191900436300655&wfr=spider&for=pc
要想检验在解释经济现象时这两个原理的有用性,唯一需要做的便是去思考这两个原理意味着什么,以及从这两个原理推测出来的假定是否正确。简单他讲,现在真正可以测试的假定有A和B 两种。假设如果A发生,则B发生;反之,若B没有发生则A肯定没发生。如果在实际测定中,B没发生而A发生了,则原假定就被推翻了。其实,所有科学都要遵循这一规则。

因此在我们检验假设时,就需要看当B没发生时,A发生与否。当然,A与B的可观察性是根本前提。有些假定看上去很有道理,但如果它们是不可以观察到的,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对其进行测定,
因此,我认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首先重要的是确定那些经济变量是可观察的。比如,需求规律表明当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下降。其中,价格是可观测的,但需求的数量上升是不可观测的。
所以,需求规律本身是不可观察的,它只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其实并不存在。也就是说由于消费者的意愿没法测定,从而导致整个需求规律没法检验。

所以,一个真正有成就的经济学家就会设法把A、B转换成可观测的变量。如果你看一下经济理论的汪洋大海,其中很多规律并不存在,它们都是经济学家想像出来的。
在经济学领域中,很多人在创造大量名词的同时却不知道其确切含义。例如,有人认为“短缺”是个很重要的概念。但是,短缺到底是十么?如何测量?他们并不知道。短缺等于需求超过供给的那部分,正如我们已指出的,供给和需求反映的都是意愿。没法观测。所以,从本质意义上,短缺没法测量。

我就学习过这两位芝派系统的经济学理论,别人也有看,但都不是关于方法论方面的,所以在我看来,芝派的方法论就是这样。
至于邓老师,谢老师,又发展出来了什么新的方法论,那他们应该写文章,以区别于弗里德曼和张五常。
否则,我在评论这两个人的方法论,他们又说,这不是我们的方法论,甚至说,这不是芝派的方法论,我们用的是别的,那天天扯来扯去,就没有结果了。
那你们就先要否定掉芝派两位大佬的方法论先,另建一套,并说明清楚。
因为你要立论,就必须要有文章,说明你到底是用什么方法论。
包括芝派提出的可预测,可证伪,都建立在经验数据的基石上,而不是仅仅在说理论提出需要有可证伪性。
如果没有立论,又说芝派不是这个理论,那还怎么辩论。
那就是杠来杠去了。
LogoMoney.com 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LogoMoney.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飘渺九月 注册会员
  • 粉丝

    0

  • 关注

    0

  • 主题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