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竞选总统时,特朗普曾承诺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高达60%的关税。当时,许多投资者和分析师认为这一税率水平根本不可能。随后,开启新一个总统任期不到三个月,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征收的进口关税达145%,远远超出他自己设定的目标。随着北京方面对美国产品征收125%的报复性关税,这两个世界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直接贸易骤降。
现在,于周一宣布的贸易休战将使特朗普对中国加征的关税降至30%。当然,由于先前已存在的关税,许多中国产品仍将面临远高于这一水平的关税。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计算,该协议生效后,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总水平将在40%至50%之间——接近特朗普曾承诺的水平。
现在贸易可以恢复正常,两国政府有三个月的时间来达成协议,全球市场为之欢呼,而在不久前,这似乎还是最糟糕的局面。
我认为在欢呼的同时也应保持谨慎。如果说这出关税大戏告诉了我们什么,那就是这两个世界大国是多么容易误判对方的筹码和弱点。这种误判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与中国打贸易战时就出现过,如今在他第二任期内再度出现。
2018年和2019年的美中贸易冲突期间,特朗普频频低估中国领导人对他发起的每一轮关税行动进行反击的决心,之后又常常因为市场和经济压力而不得不后撤。
习近平也一再坚信时间站在中国一边。由于他未完全履行美中在2019年谈判达成的一项初步贸易协议,导致美国对中国实施了力度更大的关税措施,并对两国关系造成了持久损害。

围绕芬太尼问题的误判
误判再次发生。今年1月和2月,当特朗普针对中国在美国芬太尼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台头两轮关税(导致对华加征了20%的关税)时,习近平表现出对抗姿态。习近平和他的团队认为这只是美国政府用来向中国施压的借口,并拒绝与特朗普及其团队接触。北京方面迅速进行了反制,不过当时有所克制。
特朗普随后予以更强硬的回击,转眼间对华新关税飙升至145%,令中国政府和全球市场震惊不已。
就像首轮贸易战期间一样,特朗普再次低估了习近平这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进行反击的决心和能力。北京不仅用关税回击,还动用了旨在打击美国痛处的工具。这包括对美国公司制造半导体和国防相关产品所需的稀土及其他矿产实行出口管制,以及把一些美国公司列入黑名单。
特朗普将关税作为首选武器,而习近平聚焦于如何让那些依赖中国的美国市场和公司感受到痛苦。在这位中国领导人看来,上述两招能直击特朗普软肋。
随之而来针锋相对的循环报复给双方都造成了痛苦,导致市场下跌、美国通胀压力加剧,同时也使中国面临经济进一步低迷的风险。最终,美中都有动机寻求开启谈判的契机,这促成了上周末在瑞士举行的贸易会谈,并达成了上述休战。
在特朗普上任的短短几个月里,人们的期望变化如此之快。看似不可想象的事情已发生转变。然而,就像首轮贸易战期间一样,双方很可能出现进一步误判,而这意味着达成可持续贸易协议的道路充满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