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一个问题:你是否希望二十年后,中国发展到欧洲的水平?
稀土掘金
发表于 9 小时前
106
0
0
如果这个问题是在20年前,也就是2005年的时候问我,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是,而且还会说如果能做到这点真的太好了,
毕竟20年赶上欧洲怎么可能啊,要知道2005年国内网络还在讨论20年内经济总量能不能超过日本呢,经济总量才超日本,人均距离欧美就更远了。
如果这个问题是10年前问我,也就是2015年的时候,我想我也还是会说是,因为虽然开始觉得欧洲也有各种问题,而且中国进步很快,
但能够二十年内达到欧洲的水平还是很棒了,
毕竟欧洲(主要指欧盟)大多都是发达国家,在2015年入门级的都人均两万美元了,英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奥地利这些主流国家人均GDP都四万美元以上了,法国也是差两千多美元就到人均四万美元。至于北欧三国,瑞士,卢森堡这些国家就更富裕了。
但如果是在2025年5月的今天,你再问我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就变了,回答很明确:我不希望中国20年后发展到欧洲现在的样子,而是应该比欧洲好得多。
原因有几个:
1:中国现在治安比欧洲好太多了,很多人一直忽视安全的重要性,但这个东西实在太重要了,非常重要。
因为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一次,就会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几十年前正是中国治安很差的时候,那个时候类似《古惑仔》这样的电影又在青少年中流行,以至于校园附近很多不怎么上学的混混,
我就在小学和中学就都被抢过一次,
小学时是在学校门口,被一个十几岁的混混搜身,我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他就悻悻的走了;
另外一次是上高中了,那个时候是住校,从公交站走到学校要一公里左右,路上遇到了五六个混混拦路抢钱,我当时身上有少量的钱,混混们一人一边搂着我脖子让我给钱,我是不准备给的,计划他们真敢动手我就反抗,不过突然他们似乎有什么事情就走了,我也就没有损失。
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每次独自走从公交站到学校的那段路,总会有心理压力,担心再次遇到抢劫,会不由自主的不敢缓慢的走,而是快步的走,不敢在那里停留。
同时也感觉后怕,如果当时他们开始搜身,然后我反抗,被刀子捅了怎么办,我就读的初中,就有学校老师的孩子(还是独子)在校门口被混混用刀子捅死了,我也是父母唯一的孩子,要是有意外真不敢想我父母怎么办。
去年到今年,我看了非常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拍摄的视频,至少有上百个,我发现尤其是女性外国游客,极高的比例都会提到中国非常安全,甚至可以说女性外国游客人人都会提到在中国很安全,为什么她们对这一点感受如此之深?
因为我们往往忽视了安全这一点的重要性,人一旦在居住附近的街道发生了抢劫,强奸等,以后将是一辈子的阴影,尤其是当你不得不路过受害地点时,当时的痛苦回忆就会涌上心头,即使你从来没有遭遇过犯罪,但当你夜晚独自走在街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牺牲非常多的选择自由。
比如你现在和朋友玩到下午五点了,而你家在几公里之外,天一黑就会有些危险,那你会怎么选择,是早早的结束提前回家?
还是继续玩,然后带着心理压力走夜路回去?
或者继续玩,到时候就多花钱打滴滴回家?
不管哪种选择你会付出多余的成本。
多年前我在巴黎出差的时候,一个工作上认识的黑人就跟我说,千万不要赶深夜到凌晨的巴黎公交车,我说为什么,他说很可能会遇到很多有问题的人。
美国的明星,说唱歌手侃爷的老婆金.卡戴珊就在2016年10月的巴黎遭遇入室抢劫,几个劫匪把她绑起来,她当时只穿了浴袍,里面都没穿,她很担心自己被侵犯后再杀害,还向劫匪哀求说自己有孩子,希望不要伤害自己。
这件事对卡戴珊影响很大,之后她减少在社交媒体上炫富和暴露位置,并且大大提高了自己的安保等级。
而效率极低的法国人,这个月(2025年5月)还在审判几个劫匪,卡戴珊也有出庭,更搞笑的是,有个劫匪居然还出了本书讲自己抢劫卡戴珊的过程。
下图是卡戴珊被入室抢劫的酒店位置。
去年(2024年)五六月份我也在欧洲呆了大概一个月,
在意大利米兰的景点,我看到一些欧美白人游客是把背包背在胸前,而不是正常的放在后面,我当时想是不是因为担心东西被偷,因为这边小偷挺多,但毕竟是我的猜测。
后来到米兰大教堂博物馆参观,我亲眼看到旁边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提醒一个白人女游客,让她把挎包放在身体前面而不是在后面,我就吃了一惊,因为博物馆是要凭票才能进来的, 所以我也放松了警惕,认为这里应该没有偷东西的,没想到居然也要防小偷。
之后我看到今年2月,郭富城的老婆去米兰,一出机场包就被抢了,证件,银行卡,相机都没了。
而去年在西班牙我和一个本地白人开车去办事,车停在路边我们去吃饭,结果这个白人让我不要把包放在汽车后座,因为透过玻璃可以看到,让我放在后备箱里面,这样比较安全,这是怕砸车窗抢劫吗?老实说,我在深圳待久了,都没有注意这些事情。
然后呢,明星胡兵今年5月6日发的微博,他的发型师的包包就在西班牙巴塞罗那被飞车党抢了,护照都没有了,钱包也没有了。
后来胡兵还又发了微博科普在欧洲被抢之后该怎么办。
中国的明星在欧洲遭遇被偷被抢的可远不止这两个例子,像去年9月陈赫和他的团队就在罗马机场两次被偷,先是下车的时候助理的包被偷了,
然后他更离奇,在办理登机手续的时候,一转身发现行李箱被掉包了,里面都是垃圾......
有人说,欧洲其实没有那么可怕,我去旅游也没有发生过什么事,玩的也挺开心,
其实作为外来者跟本地人长期居住,感受上是有区别的,
就像我在小学六年也就被抢过一次,其他时候也没有遇到过抢劫,
中学六年也只被抢过一次,其余时间也没有遇到过。
也就是十二年的时间也就是遇到两次,但这两次我到现在还记得,同时能够记起之后路过那些街道的感受,因此不能说中国那时候治安就好。
作为外来旅游者到欧洲不过呆短短几天,一两个星期的时间,这期间没有遇到什么事不能说明治安好,更何况,这么多中国旅游者不过在欧洲呆很短的时间,都能有不少人遭遇各种偷盗勒索,不说前面的明星,我身边就有不少例子。
更重要的是,这背后反映的是欧洲整个警察系统的低效,不作为,上面这些偷抢的例子,还是中国的明星,你看当地的警方有抓到嫌疑人,并把东西送回来吗?怕是寥寥无几。
中国的安全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实现了巨大的行动自由,
我不需要担心我的儿子,女儿独自在外面玩的时候遇到混混抢劫,只需要用电话手表联系就好了,
我之前说过的例子,在深圳我骑小电驴,从来都是停车后把头盔放在车上,几年了从来没有被偷过,这对我有什么好处?
比如我带孩子去公园玩的时候,我不需要因为担心头盔被偷而一直随身带着它;
我骑着小电驴回家之后,我也不需要因为担心被偷而把头盔带上楼放在家里,这就是便利性。
2:不希望中国有欧洲的外来移民问题
欧洲的外来移民是一颗巨大的定时炸弹,实际上欧洲治安恶化就跟外来非法移民猛增有很大关系(当然我认为根本原因是欧洲的政府不作为),中国的历史已经一再的告诉我们,阶级冲突,种族冲突和宗教冲突是导致中国人口锐减的三大主要原因。
中国人和国外的种族本来生活习惯,文化,宗教信仰之类就不一样,如果强行引入大量移民,居住在一起,势必会发生各种冲突,试想一下,人就连跟自己的父母,自己深爱的爱人,自己的子女都会发生各种矛盾,更何况不同的种族和宗教之间呢。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种族融合,宗教融合,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成千上万人的悲剧。
欧洲引进了大量的黑人和穆斯林移民,但是又同化不了,人口的变化会带来对欧洲未来的重大影响。
我希望保持中国现在这种有强大的主体民族和主体文化的态势,保持主体民族和文化的强大就是保持中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国各民族都有好处。
而实话实说,我国在不断走向深度老龄化,
我个人觉得以后很难挡住允许外国人来华工作的数量的增长,我之前贴过数据,即使日本这种封闭的国家,在日本工作的外国人(不含留学等)人数都已经在200万人以上了;在韩国工作的外国人数量也超过100万了,
连人口只有2000多万的台湾,外来劳工数量都在80万人以上了。
我只是希望未来能保持对移民的高标准严要求,那就是外来劳工在中国工作可以,但是如果不是高级技术人才,不能入籍和定居,到了一定年限就得离开,
保持现在对外国人试图通过结婚移民中国的严格审查;
另外外来劳工优先用东南亚等文化相近地区的,减少潜在冲突。
3:不希望中国在大量领域的科技水平上倒退
现在中国在很多先进科技领域上面已经领先欧洲了,
我可以很容易的列举出来,比如华为的5G技术,大疆的无人机技术,国家电网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很早就领先欧洲了,
而现在中国在第四代核电站技术,电动汽车,AI大模型,芯片设计,芯片制造,造船业(除了邮轮),五代机(以前叫四代机),六代机,电磁弹射航母,空间站,探测器火星登陆,探测器地球外登陆,互联网产业等等,也都已经领先欧洲了。
比如说AI大模型,如今全球最领先的大模型不是来自美国就是来自中国,欧洲和日本一样已经完全没有竞争力,下图来自AI科学家李飞飞团队的报告,2024年的全球62个知名AI大模型中,美国有40个,中国有15个,欧洲只有3个。
再比如造船业,中国现在制造的电磁弹射航母,LNG船,欧洲现在都不具备设计制造能力,欧洲的造船优势集中在邮轮和游艇,他们需要的航母弹射飞机的技术,都要从美国购买系统。
比如军事领域,如果我们达到欧洲的水平,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六代机就没有了,歼20也没有了,电磁弹射航母也没有了,领先全球的高超音速导弹也没有了,先进的军用无人机技术也没有了,显然这是不可接受的。
欧洲也还有一些领先我们的产业,比如荷兰的ASML光刻机,比如空中客车,比如制药业,还有奢侈品产业等等。
但规模最大的汽车和电子信息(包括AI)两个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已经落后中国,汽车产业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崛起,欧洲也已经落后了。
就说汽车产业,2024年发生的标志性事件,居然是欧洲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关税,2024年10月欧洲对华汽车终裁落定(实际在7月份就已经临时加征),欧盟 在已有10%的税收基础上,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征收最高35.3%反补贴税,为期五年。
具体税率方面,对特斯拉加征7.8%、比亚迪17%、吉利18.8%、上汽35.3%,而其他参与调查但未被单独抽样的电动汽车生产商加征20.7%。
而今年的4月10日,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罗夫斯基斯表示,欧盟和中国已同意研究为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销往欧洲设定最低价格,取代欧盟2024年对中国产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税的方案,双方还在进一步深入磋商细节。
欧盟居然开始用关税和限价来保护自己的汽车产业免受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了。
欧盟中国商会微信公众号“CCCEU”的文章,4月1日欧盟发布2024年欧盟汽车行业贸易数据,
2024年欧盟对中国出口汽车金额为145亿欧元,是欧盟汽车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前两位是美国和英国,也就是英美进口欧盟汽车最多),但是对中国的出口相比2019年下降了22.3%;
与此同时2024年欧盟居然从中国进口了127亿欧元的汽车,中国成为欧盟汽车进口最大来源地,更为重要的是,和2019年相比增幅简直是天量,竟让增长了1591.3%,换句话说,是2019年的16.91倍!
也就是说,欧盟最引以为豪的汽车工业,中欧双方2024年在进出口金额上居然已经几乎打成平手了。
欧盟认为此消彼长下最大的威胁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
而高精尖的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随着最近十余年中国一系列任务的完成,双方的竞争态势已经非常清楚了,欧洲也正在逐渐落后中国。
我举一些例子,
2011年1月歼20战斗机首飞,领先了欧洲的战斗机一代;
中国2013年12月嫦娥三号首次月球软着陆登陆月球(嫦娥一号是受控撞击月球硬着陆),这是欧洲从未完成的;
2017年6月055大型驱逐舰首舰下水,这比欧洲所有的驱逐舰都先进;
2020年嫦娥五号首次携带月球土壤返回地球,这也是欧洲人没有做到过的;
2021年6月中国天宫空间站首次载人(欧洲没有自己的空间站,只是参与了美国人主导的国际空间站);
2022年6月首艘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欧洲没有自研的电磁弹射航母);
2022年12月C919的首架交付航空公司并不断上量(这是追赶欧洲的空客);
2024年12月中国六代机首飞,领先欧洲两代了;
以及2025年5月初的歼-10C击落欧洲最先进的阵风战斗机(另外还有一款和阵风同代的台风,由英国德国等联合研制);
还有即将到来的中国载人登月,这更是欧洲人未来多年内也无法实现的。
再强调一下,比如在航天科技,一个让人多少有些惊讶的事情是,
欧洲人到现在为止从来没有航天器在月球表面软着陆过(只有过撞击),更不要说带回月壤了;
欧洲人目前也从来没有任何航天器成功的受控软着陆过火星(只有2003年12月一次不成功的着陆,当时着陆器直接失踪,后来10年以后发现落到了火星表面,但已经无法联系)。
而中国依靠2013年嫦娥三号实现了月球软着陆,以及2021年5月天问一号都已经实现探测器软登陆火星了。
像月球土壤,因为欧洲人都没有探测器上去过月球,也就没有月壤。
2020年中国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表面采集约1731克样品带回地球,这是时隔近半个世纪后人类带回的首份月壤,2024年4月24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同意借一部分月壤给法国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德国科隆大学、英国开放大学这些欧洲机构进行研究。
再比如在大量创富的互联网产业领域,欧洲也非常差,如果中国发展到欧洲的水平,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字节跳动,腾讯,阿里,百度,拼多多,京东等企业都没有了,那就是产业的大倒退。
4:中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其实已经并不比欧洲差多少
中国人目前生活水平总体还是落后于欧洲的,但这里我要说一个观点,在以前的文章里面也写过,那就是中国的实际生活水平已经不比欧洲低多少了。
主要是收入水平还有差距,但是这个跟汇率有很大关系。
就拿人均GDP对比来说,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可以查询欧盟的人均GDP,2024年大约为43050美元:
https://www.imf.org/external/datamapper/NGDPDPC@WEO/EU
而中国去年是1.3445万美元,已经是欧盟人均GDP的31.2%!
但这跟2023年和202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到7以上有很大关系,像在2022年人民币兑换美元还是6.7261.
我是觉得人民币应该逐渐升值了,整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已经很强,应该是逐渐升值增强人民币购买力的时候,我们出口高价格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全世界的廉价服务和产品,走向富裕阶段。
实际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08年-2022年的平均汇率一直都是6字头,其中贸易战开始的2018年全年平均汇率是6.6174. 而到2022年全年平均汇率是6.7261。
但是到2023年和2024年贬值到7字头了,其中2023年平均汇率是7.0467,2024年平均汇率是7.1217。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2024年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5749元,因此人均是1.3445万美元。而1994年(含)以来的人民币汇率最高点是2014年的6.1428,如果2024年人民币保持当时的汇率,则人均为1.5587万美元。
我国经济总量还在每年5%的速度增长,而人口每年还在以百万人以上的速度减少,人均GDP还在不断上升,距离发达国家人均两万美元的门槛已经很近了。
1)收入水平距离还有差距,但已经不像想象的那么大
尤其对于高收入者来说是如此,中国市场大,因此诞生了大量的高收入者,包括字节跳动,拼多多,京东,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从业人员,
以及华为,大疆,OPPO,VIVO,小米,蔚来,小鹏,理想,海康,芯片设计公司等先进制造业从业人员,像比亚迪的工程师这些年薪资待遇提升也非常快,就不说互联网产业了,就是国内先进制造业的工程师的薪资水平已经不比欧洲的工程师低,像华为之类甚至更高。
欧洲内部不同国家间也有收入差距,像瑞士等国家就收入水平极高,德国之类也比较高,
但那些门槛型的发达国家,像葡萄牙,希腊,西班牙,意大利南部等地区,不少普通人收入一个月也就是一千欧出头。
根据中国驻米兰总领馆2025年1月2日发布的文章,意大利梅斯特雷工匠和小企业协会(CGIA)最新报告显示,意私营部门员工南部地区平均薪资为1350欧元,注意平均值是高于中位数的,也就是中位数收入还低于这个值,大部分人拿不到平均薪资。
中国一个拿6000元月薪的外卖小哥,按照今天8.0483的汇率,一个月就是745.5欧元了,差距是不是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了?
希腊这种国家,收入比意大利还低,这是希腊当地英文媒体Pappas Post的报道:
尽管希腊推动 1,500 欧元的目标,但希腊平均月工资仍然很低 - The Pappas Post
文中提到2023年希腊全职员工平均年工资是17013欧元(平均每月1418欧元),这个平均工资水平比2000年的时候还低。
但1418欧元月工资的平均值是大部分人达不到的,文中提到希腊低于10人的小企业员工,2024年平均月工资只有1099欧元
In small enterprises employing fewer than ten people, the average monthly wage was reported at just €1,099 in 2024.
而且文章还提到根据希腊政府的数据库,在希腊私营部门工作的雇员中,
有46.2644万人月工资在1001-1200欧之间,
有35.7832万人在901-1000欧之间,
只有9.8万人每个月能挣到3000欧,
更让人震撼的是居然有23.9万人每个月工资在500欧及以下!(应该是小时工和临时工?)
According to the Greek Government database Ergani,
most private sector employees (462,644) earn between €1,001 and €1,200 per month,
while another 357,832 receive between €901 and €1,000.
Only 98,000 workers earn more than €3,000 monthly,
whereas 239,000 earn €500 or less.
作为门槛型发达国家,居然有那么多人挣不到1000欧,我在过去的几年没事就喜欢拍深圳餐饮业员工的薪资,
发现现在深圳的服务员薪资普遍是4500元人民币了,按照8.0483的汇率就超过550欧了,但是深圳的餐馆服务员通常都是包吃住的呀。
如果一个欧洲人一个月就几百欧,以欧洲的物价如何生存呢,欧洲的底层一样过的不如意。
下图是我2023年8月18日在宝安区一家餐馆外面拍摄,前厅服务员4500-5000元。
下图是我2025年1月22日在福田区一家餐馆外面拍的,前厅服务员4500-5500元。
我之前贴的一则新闻,根据中新网金华2025年2月27日电,
一家浙江永康名叫浙江斐络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公司,他们招聘意大利的设计师,一共收到57份简历,总经理应远抽空线上面试了10名意大利设计师,
“看中了3位,他们都会来永康上班。”
浙江永康一个不知名的公司,居然能收到57份意大利设计师简历,而且还是跑到浙江永康上班,注意这里还不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甚至不是省会杭州,而是永康。
2)穿衣的部分,中国和欧洲并没有什么区别:
中欧老百姓实际的生活水平差距,远小于汇率显示的收入水平差距。
实质的衣食住行医玩,除了住的部分,其他我国有哪项比欧洲差吗?
中国人和欧洲人已经没有任何差距了,中国人想买各种衣服裤子鞋子都可以很便宜,实际上欧洲人穿的衣服鞋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中国生产制造的。
中国的服装产能可以生产出让中国人穿不完的衣服。
据中国海关统计,2024年1-12月,我国服装(含衣着附件,下同)累计出口1591.5亿美元,同比增长0.4%;服装累计进口104.4亿美元,同比增长4.7%;贸易顺差1487.1亿美元,同比增长0.1%。
而且还可以做到极低的成本,
2024年我国针织服装出口730.6亿美元,出口数量235亿件,也就是平均每件出口价格可以做到3美元多点。
我国梭织服装出口651.9亿美元,出口数量140.1亿件,平均每件出口价格也就4美元多。
3)吃的部分,中欧人均粮食产量都是500+公斤水平,中国人均蔬菜产量是欧洲的4倍,水果产量是欧洲的2.8倍,欧洲人在吃的方面并不领先中国
由于肉类产量和粮食产量高度相关,粮食是规模化养殖的牲畜家禽吃的饲料的主要成分,所以我们看粮食产量是很硬的指标。
我国粮食产量去年7.065亿吨,按照2024年底全国14.0828亿人,全国人民平均每人一年可以分大约501.7公斤, 已经完全吃不完了,而为了吃的更好,去年还进口了1.58亿吨粮食,这样我国平均每人粮食消费量超过600公斤了, 再加上本土这么多不同的菜系和美食,可以说我国在食物层面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我们可以和欧洲比较一下,专注于农业贸易的欧洲协会COCERAL统计2024年的粮食产量2.782亿吨(包括英国),
而欧盟官方在2024年7月1日发布欧盟人口2024年1月1日数据为4.492亿人,
https://ec.europa.eu/eurostat/statistics-explained/index.php?title=Population_and_population_change_statistics
而英国官方2024年10月8日发布的2023年中英国人口为6830万人。
我们就按以上数字计算,欧盟+英国人均粮食产量大约为537.6公斤。
也就是中欧人均粮食产量实际上在差不多的水平,都在500+公斤这个级别,而且随着中国人口在加速下滑,过去三年(2022-2024年)中国就已经减少了432万人,今年还将减少百万级的人口,未来每年人口减少的绝对量会越来越大,会达到每年减少千万人级别,国内粮食过剩时代在逐渐到来。
不只是粮食,中国的蔬菜,水果品种又多又便宜,中国的蔬菜产量占了全球一半以上,人均蔬菜产量比欧洲高不少。
根据欧盟统计局官网,
The fruit and vegetable sector in the EU - a statistical overview - Statistics Explained - Eurostat
2022 年,欧盟 200 万公顷土地种植了新鲜蔬菜,生产了 5980 万吨蔬菜。以数量计算,最常见的三种新鲜蔬菜是西红柿(收获量为 1540 万吨)、洋葱(620 万吨)和胡萝卜(440 万吨)。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2022年我国蔬菜产量为79997.22万吨,是欧盟的13.38倍!而2022年我国人口仅为欧盟的3.15倍,也就是我国人均蔬菜产量是欧盟的大约4倍。
而在水果方面,2022 年,欧盟生产了 1260 万吨苹果、210 万吨梨、630 万吨核果(如桃子、油桃、杏、樱桃和李子)、260 万吨亚热带和热带水果(如无花果、猕猴桃、鳄梨和香蕉)、110 万吨坚果和 70 万吨浆果,以及 1050 万吨柑橘类水果,总共3590万吨。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22年中国生产了3.13亿吨的水果,
中国人均水果产量也是欧盟的接近2.8倍。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错觉,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国内水果产量大,竞争激烈,太卷,品种迭代快,
我感觉国内的水果,不管是西瓜,葡萄还是苹果,普遍比欧洲的好吃,水分甜度都更好,
因为我是水果爱好者,尤其是喜欢吃西瓜,我在欧洲时每几天都要买一个,在国内更是经常买,吃惯了国内的西瓜,去欧洲后买西瓜吃总感觉要差一些,当然这是我的个人感受。
另外在国内常吃的荔枝,龙眼这些东西,欧洲不产荔枝,龙眼的产量也很小,而我恰恰也喜欢这两种水果。
欧洲有一点我是服气的,他们的牛奶很便宜,而且口感也不错,简直可以把牛奶当水喝,另外牛肉相对也不贵,老百姓更消费的起牛肉。
相比之下中国人吃肉主要是猪肉。
4)行的部分,中国人享受着比欧洲更快更准时的交通系统:
首先大部分欧洲国家就没有高铁,有高铁的国家只有德国,法国,西班牙,荷兰,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土耳其这八个。
而即使有高铁的国家,他们的实际运营速度普遍也比中国慢很多。
我一直喜欢举的例子,从欧洲的柏林到巴黎,如果在谷歌地图上查询开车的话,距离是1050公里;
而从中国的深圳到武汉,在百度地图上查询开车距离是1068公里,所以大体和柏林到巴黎的距离差不多。
欧洲有高铁的,中国也有高铁的,那么速度差多少呢?
分别查询5月19日的列车时刻表,柏林到巴黎最快的列车车次ICE9590是8小时10分钟,中间没有换乘。
而同样是5月19日,而深圳到武汉最快的列车车次G80仅有3小时50分钟,时间上只有欧洲的一半不到。
都是高铁,但中国的实际运营速度比欧洲快了一倍。
有朋友说了,德国到法国是跨国,可能有沟通协调问题,那我们就看看从法国首都巴黎到南部的旅游胜地尼斯。从谷歌地图上查询开车大约932公里到1012公里(不同路线),而用百度查了下深圳到武汉开车,比这远个大概100公里。
而5月19日从巴黎到尼斯坐火车最快的车次(著名的TGV高铁 TGV INOUI 6165),也需要5小时40分钟。
而同样是5月19日,中国深圳到武汉高铁最快只需要3小时50分钟,考虑距离还比巴黎到尼斯远一些,也就是中国高铁跑这种距离时间还比3小时50分钟更短.
也就是说乘坐法国国内巴黎到尼斯的铁路,也比中国同样距离的铁路要多花50%的时间。
我查询了下原因是什么,法国的TGV不是说运营时速320公里吗,怎么速度那么慢,看到有网友说是因为列车虽然是高铁,但轨道并不是全程高铁轨道,像同样是在海滨城市的马赛到尼斯那一段就是普通铁路,另外就是基础设施老旧,还有不同列车混跑等,导致高铁跑不起速度。
我又想,既然远距离的铁路旅行涉及到高铁轨道没有普及,列车调度,线路老旧等问题导致跑不快,那么短距离的部分线路应该还行吧?
于是我又查询了巴黎到里昂,谷歌地图上查询开车是466到545公里,又查询了5月19日的高铁,最快的是1小时55分钟,
我查询了深圳到湖南衡阳市,开车大约600公里,比巴黎到里昂远个大约100公里,5月19日深圳北站到衡阳站高铁最快是2小时14分钟,大体上速度差不多,巴黎到里昂的高铁速度总算达到了中国高铁的水平。
也就是说,欧洲不仅大部分国家没有高铁,即使有高铁的国家,也只有一小部分线路能够达到中国高铁的运营速度。
更大的差距是什么,是中国的高铁不仅比欧洲的运营速度更快,车次更密集,而且还居然更准时!尤其是德国的铁路,现在不准时情况很严重,不管是在小红书上还是在各种社交媒体上都有不少吐槽,甚至还有中国网友因为德国铁路准时出发而发了小红书,和中国人印象中严谨守时的德国人大相径庭。
5)玩的部分,我觉得中欧总体半斤八两,但中国在不断改善进步
中国酒店业服务态度和设施普遍较好,
欧洲的酒店设施相对更老旧,服务态度一般,我自己就曾在挪威的酒店遇到过奇葩的事情,早上离店的时候索要发票,那个前台居然问我为什么不在入住的时候就跟她说要发票,而是离店的时候才说,她很忙没时间,简直让我莫名其妙,如果不是她虽然嘴上嘟囔着,还是给我开了发票,我肯定要发飙;
风景的部分欧洲有非常多独特漂亮的风景,中国也有很多独特漂亮的风景;
文化的部分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古老的文化;
中欧景点都有各种坑和宰客,
欧洲景点的各种骗局(系红线,喂鸽子,签字,巴黎街头的高价人力车等等),出租车宰客,小偷横行我就不说了,还有值得诟病的就是上厕所都要收费。
国内也有各种高价黑车,高价餐饮店(尤其是海鲜),假旅游景点,低价团导游恐吓游客购物等等,尤其是川西藏区各种拦路要钱的,
而且相比欧洲的景点,国内的景点特别喜欢把景区大门设在很远的地方,然后用游览车挣钱。
另外一个显著区别是,
中国老百姓对于来华旅游的外国人特别热情,特别友好,我看过一对法国姐妹在重庆旅游的视频,评论区有个评论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大意是说自己到国外旅游时,不会说当地的语言,又需要去问路的时候,自己会比较紧张,生怕因为自己而耽误了别人的时间,但是在视频里看到的是中国人是反过来的,当他们被外国姐妹询问道路的时候,反而显得是因为自己听不懂外国游客的话而显得不好意思,非常耐心。
反过来欧洲以外的游客在欧洲旅游则享受不到这个待遇,就算是中国明星在欧洲被偷抢,一样不重视破案。
但总体而言,我觉得国内随着时间推移会慢慢改善和解决,像上面列举的国内旅游负面现象你如果到国内大城市旅游就很少遇到,主要发生在落后地区。
而且国内各个景点的基础设施在越修越好,随着这几年淄博,天水,哈尔滨,荣昌等旅游的爆火,各地都在开始卷旅游服务质量了,这些火起来的城市对各种侵犯游客权益的处罚都很严厉,欧洲则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6)住的部分,中国还有差距,欧洲总体更好一些,主要差距在农村
我一直说住是中国和欧美差距最大的部分,尤其是美国在这方面遥遥领先。
欧洲大城市市区倒是和国内大城市的也差不多,总体也不太宽敞,缺少大平层,市区大量历史很长的老建筑,
欧洲城市即使是新区的新小区,一室一厅,两室一厅也挺普遍的。
但是他们的城市普遍不大,远一点就是郊区了。
很多朋友以为只有北美澳新才有各种别墅,其实不然,欧洲各国的郊区也大把别墅,不只是别墅,我过去十几年遇到的欧洲白人,我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住在郊区的大房子里面,早上起的比较早避开通勤高峰来上班,下班早早就走了,我也曾在闲时到他们不少国家首都的郊区闲逛,各种独栋别墅的比例很高。
另外欧洲农村的住房审美和漂亮程度非常不错,
而且欧洲农村厕所普遍水洗化了,而我国大量农村至今还是旱厕。
欧洲农村和中国农村的面貌还是有很大差距,我觉得可能是中国和欧洲在社会面貌上差距最大的部分。
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需要时间积淀,毕竟中国人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收入也在提升,这些年我看到越来越多的民宿在乡村修建起来了,而且各种年轻人回乡修的房子,漂亮程度明显在提升,干净的水洗厕所也逐渐修建。
注意看抖音的话,上面有不少年轻人回乡创业建民宿,或者自建新房的视频,挺多拍的不错。
7)医疗水平,欧盟总体还是比中国好一些,人均预期寿命比中国高3岁,但中国进步也很快,而且中国发达区域已经和欧洲最发达区域不相上下。
欧美的医疗水平,欧洲是好于美国的,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美国的医疗利益集团吞噬了大量的国内财富,造成了什么天价救护车,天价急诊费之类。
相比之下欧洲要好很多。
医疗水平分为治疗水平和可及性,中国的医疗有个很大的优势,就是看急诊方便,速度快,相比之下欧洲的预约制要慢许多,医生还喜欢休假。
欧洲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制药业发达,有一些全球顶尖药企,收入水平也更高,对我们来说很贵的进口药,对他们相对便宜不少。
另外欧盟总体发展地区差异相对小一些,像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四川凉山,甘孜,阿坝,西藏,南疆,甘肃临夏之类,国内还有不少汉族居住的山区,不仅发展水平落后,缺好医生,而且很多地方交通不便,这就影响了医疗的可及性。
这里我们看一个硬指标,就是人均预期寿命,
下图来自Eurostat(欧盟统计局),2023年欧盟平均预期寿命是81.4岁,注意主要是东欧拖了后腿,西欧,北欧等不少地区在83岁以上。
https://ec.europa.eu/eurostat/web/products-eurostat-news/w/ddn-20250314-3
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4年8月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2023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比欧盟少了3岁。
我们还可以看下美国的情况,比欧洲差多了,下图来自CDC官网(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23年美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8.4岁,不仅低于欧洲,而且低于中国。
https://www.cdc.gov/nchs/products/databriefs/db521.htm
像全球的制药业,欧洲和美国是最领先的,但是美国这么拉胯,说明在其他方面很差。
当然,中国地区发展差异大,像深圳2023年预期寿命已经高达83.93岁了,上海也有83.63岁,已经超过了欧盟的平均水平,和欧洲最发达区域不相上下了,因此还需要缩小地区发展差异。
8)生活便利程度--得益于全球最发达的外卖,电商和物流系统,以及全球最大的无线网络,中国远远超过欧洲
我就举几个简单的例子,都是我实际遇到的,
几年前我开车带孩子到罗湖逛街,然后发现车钥匙电池没电了,看了下是一款某个型号的纽扣电池,但在街上我如何知道哪里有纽扣电池卖呢?在街上走来走去,问了几个便利店都说没有,超市里也没找到,难道今天就没办法开车回去了吗?
于是我突然想到了美团,于是打开美团搜索了下,很快就显示周边哪些商店有卖,于是下单,我记得应该不到半小时,骑手就给我把电池送过来了。
再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出差,突然想带上运动鞋,然后发现运动鞋已经脏了,就想着随便买一双,于是也是打开美团,发现迪卡侬的跑鞋可以买,于是下单后也是大约二十来分钟,骑手就把跑步鞋送过来了。
又发现到欧洲出差还要带转换插头,结果放在家里找不到了,于是又下单购买,也是几十分钟就送过来了。
现在不只是美团,像京东,淘宝都在搞这种闪购,买东西实在太便利了。
不只是这种闪购,你在国内买什么东西,物流速度都太快了,而且就算不合适,退货换货之类都非常方便快捷,免去了很多扯皮和烦恼。
9)社会福利,目前欧洲更好,这也是中国需要改善的地方
最大的差距就是全社会社保水平(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以及工作时间和强度之类。
这个这几年国内已经讨论很多了,国内的996工作模式已经遭遇了生育率一路走低,需要提振内需消费等一系列的挑战。
因此需要逐渐的严格落实劳动法,
增加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切实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那就是更先进的生产力不应该是带来更极致的内卷,而是要让劳动者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少的工作时间。
我在之前发过一篇文章,问网友用什么方法可以提振消费,没想到这么多网友提到了我国农村老人只有每个月一两百元的养老金的问题,还有工作时间很长的问题。
再比如育儿补贴这个福利,欧洲早就实施多年了,力度也很大,我国这几年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全国普遍性展开。
中国这么大的内部市场,我们的人口比欧美加起来还很多,按道理是应该可以形成很完整的高中低档产品和服务消费梯队,刺激下内需,提振下价格就能够带来很大的收益,对冲外部压力,更好面对来自美国的挑战。
全球还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需要我们的工业品,根本不用担心我们的产品没有竞争力。
10)既然都写了九条了,那我就再加一个补齐,那就是教育
如果看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那是欧洲高,下图是网站Landgeist根据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的数据做的地图,可以看到欧洲25岁以上普遍受教育年限基本都在10年以上,德国甚至达到14.2年。
而中国根据2020年七普数据, 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年。
但这种数据看的全年龄段成年人,也就是包括了几十年前的教育水平,如果看最近10年的,就肯定不一样了。
而且从中国近年来的科技爆发,以及年轻人素质明显超过中老年人来看,中国的教育总体质量是不错的,倒是欧洲已经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素质不如中老年人的情况。
但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总体还是比中国的高校强,各国精英还是更愿意去欧洲的高校,尤其是那些欧洲前殖民地的精英学生。
再比如欧洲的职业教育我了解不多,但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比较一般,中国家长普遍不愿意自己孩子去读职高,反正我是不太愿意。
再比如欧洲的体育和教育体系结合我不知道是不是好一些,像国内的体育系统,真正的大学生出身的职业运动员不太多,更多还是运动员去当大学生。
所以中国和欧洲教育水平哪个好,可以再多考虑几个维度比较下,
我个人认为各有优劣势,总之你不能说有一方遥遥领先,
换句话说,你要说欧洲的教育全面领先中国,我是不同意的。
这方面有两个洋人拍的纪录片可以看一看,当然看的时候要注意,参与这两个纪录片的中国学生和老师总体都是比较优秀的,至少也是中上水平。
一个是丹麦2013年发布的《 丹麦 9 年 Z 班 vs. 中国初三 13 班》,对两国两个班的学生在五方面:阅读,数学,团体协作,创造力,英语进行测试,题都是丹麦出的。
另一部是BBC在2015年发布的《我们的孩子够厉害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是把中国的老师请到英国上课,然后对中式教育的成果进行测试的片子。
总之,今日之中国,和欧洲的差距已经远远不如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的那样大,而在治安,基础设施,生活便利程度,很多先进科技和产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欧洲,在吃穿玩乐教育方面各有千秋,
主要是在收入水平,社会福利(社保水平,劳动时间和强度),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老少边穷地区)等方面还有距离,但是已经不再是看不见尾灯的那种差距了,
今天这篇文章,写着写着就超过一万字了,
其实是源于本文最开始的问题,那就是你是否愿意中国20年后发展到欧美现在的水平,我觉得这个问题挺有趣,因此再次也附上我的回答:
“不希望,我认为应该比欧洲更好,而且是好很多,不信等2045年再看。”
LogoMoney.com 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LogoMoney.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文不代表LogoMoney.com立场,且不构成建议,请谨慎对待。
猜你喜欢
- 叩问2024|对话包宏:地缘政治冲击下的欧洲经济最重要的是实现真正自主
- 出海周报 | 瑞幸咖啡香港五间分店同步开业;小鹏汽车欧洲交付量破万……
- 欧洲能源市场重大变局!美国正试图代替俄罗斯对欧洲天然气出口
- 俄乌天然气过境协议到期不续 “凛冬将至”欧洲人又默默掏出钱包
- 小鹏汽车加码全球化布局 2025款小鹏X9下半年将出口欧洲
- 欧洲央行降息25个基点 特朗普:美联储也该降!
- 麦格理将以18亿美元向野村出售北美和欧洲业务
- 乌克兰宣布无条件停火30天 欧洲敦促俄方遵守 否则将施加新制裁
- 汽车比亚迪欧洲总部落户匈牙利 奇瑞12.8亿成立智能科技公司
- 美国对欧FDI创近10年新低,欧洲缘何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前就被美国投资者冷落?
-
①美元面临长期结构性转变机构投资者或引发大规模抛售 全球资金流向追踪公司Exante Data创始人Jens Nordvig警告称,美元熊市才刚刚开始,未来几个月机构投资者重新调整投资组合或引发大规模美元抛售。Nordvi ...
- zerken
- 昨天 21:24
- 支持
- 反对
- 收藏
-
随着美股机构投资者第一季度持仓数据(13F)报告陆续披露,高瓴、高毅、景林等中资私募机构的海外投资动向也尽数浮出水面。 总体而言,今年第一季度,高瓴、高毅、景林都更加加大了对于中概股的投资,表明在 ...
- stormxp
- 前天 12:30
- 支持
- 反对
- 收藏
-
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助力外贸企业稳住市场份额、降低运营成本,各地正在积极施策,帮助外贸企业不断拓宽内销空间,内外贸一体化取得了积极成效。 多地强化政策支持 为支持广东外贸企业出口转 ...
- edire
- 昨天 17:36
- 支持
- 反对
- 收藏
-
美国“债务炸弹”被点燃,穆迪下调评级!AI应用股、科技股夜盘回撤,Palantir、Applovin跌超2%,特斯拉、英伟达跌近2%;恐慌指数ETF飙升,UVIX涨超8%,UVXY涨近6%。 诺瓦瓦克斯医药夜盘飙升近12%,公司获得 ...
- 韭菜最营养
- 7 小时前
- 支持
- 反对
- 收藏